巴克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要打苏联?
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苏联当时也在行动,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
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
看来在那个时刻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
第二个原因:英国空中作战不顺利,空军损失不小,战果不大,英国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国军队士气没怎么变。
这么一来,制空权没掌握,横渡海峡进攻大不列颠是很不理智的。德国理所当然的希望击溃苏联,切断英国与外部联系,来加倍孤立英国,逼迫其就范。
第三个原因: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
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扩展资料:
德国攻打苏联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苏联天气恶劣。苏联天气转冷,在极寒的天气下作战,使德军士兵无法接受,许多士兵更是被冻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连枪栓也被冻住,根本就拉不动。
第二个原因:德国资源和工业基础不如苏联。虽然德国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苏联好,可德国的生产速度远比苏联慢。
最后拼的根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不论是人口,还是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德国都不能支持他长期作战,特别是同时两面作战。
第三个原因:苏联自身的兵力动员能力强。“看不见的师”这一体制于三十年代初在红军中实行。它在二战中成功地挽救了苏联。
这一能使苏联迅速扩大其兵力的体制,其过程非常简单可靠,并且不消耗任何物资资源。在晋中之窗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则只有部分职责。
参考资料来源:
罗马尼亚首都是哪里?有那些著名城市?使用何种语言?
罗马尼亚概况
目录:
【简况】 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国花、国石、重要节日、国家政要、自然地理、人口、首都、行政区划、简史 【政治】 【军事】 【外交】 【经济】 【文化教育】 【新闻出版 】
Romania
热词推荐:
【政要】特拉扬·伯塞斯库 【首都】布加勒斯特 【文化】节日
简 况
【国名】罗马尼亚 (Romania)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蓝色象征蓝天,黄色象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象征人民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国徽】为盾徽。蓝色大盾面上有一只红嘴红爪的金鹰,鹰嘴啄着一个东正教十字架,两爪分别握着一把银剑和银色权杖。鹰胸前有一面小盾,盾面分五部分:左上角为蓝地上一只金鹰,鹰头两侧为金色的太阳和月亮,这个图案是罗马尼亚公国国徽;右上角为红地上灰色的公牛头,牛角之间是一颗金色五角星,牛头两侧为银色玫瑰花和月牙,这是摩尔多瓦公国的国徽图案;左下角为红地上金色双孔桥和前爪紧握银色大刀的金狮,此为巴纳特及奥尔泰尼亚的国徽;右下角的图案被一红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蓝地上一只金嘴灰鹰和金色太阳及银色月亮,下半部为金地上七个红色雉堞,这是特兰西瓦尼亚、马拉穆列什及克里沙纳的国徽;下方的楔形部分为蓝地上两条尾部朝上的金色海豚,象征黑海地区。整个国徽图案是主权独立、统一、不可分割的罗马尼亚民族国家的象征。
【国歌】《三色旗》
【国花】玫瑰花
【国石】琥珀
【重要节日】独立日:5月9日(1877年);国庆日:12月1日(1918年罗三个公国统一日);建军节:10月25日(1944年罗全境解放日)。
【国家政要】总统特拉扬·伯塞斯库(Traian Basescu),2004年12月当选;总理埃米尔·博克,2008年12月任职,2009年10月遭议会弹劾;2009年12月23日,以博克为首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参议院议长米尔恰·杰瓦讷,2008年12月当选。众议院议长罗伯塔·阿纳斯塔塞,2008年12月当选;
【自然地理】面积为23.84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北和东北分别与乌克兰、摩尔多瓦为邻,南接保加利亚,西南和西北分别与塞尔维亚、黑山及匈牙利接壤,东南临黑海,海岸线245公里。地形奇特多样,境内平原、山地、丘陵各占约1/3的国土面积。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3~2℃,7月为22~24℃。
罗马尼亚山川秀丽,蓝色的多瑙河沿着南部国境蜿蜒流淌,壮丽的喀尔巴阡山脉呈弧形盘踞中部,一碧如洗的黑海环绕东南,罗马尼亚人称这一河一山一海为“三大国宝”。多瑙河流经罗境内1075公里,其国土上蜿蜒流淌的大小数百条河川,多与多瑙河汇流,形成“百川汇多瑙”的水系。多瑙河不仅灌溉着两岸肥田沃野,也为罗的电力工业和渔业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罗马尼亚脊梁之称的喀尔巴阡山绵亘在罗40%的国土上。这里林木茂密,森林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煤、铁和黄金等矿产。罗马尼亚濒临黑海,景色秀丽的黑海海滩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康斯坦察是黑海海滨城市和港口,是罗通往各大洲的重要门户和全国造船业中心之一,素有“黑海明珠”之称。
【人口】约为2152万 ,其中,罗马尼亚族占近90%,其他主要民族有匈牙利族、罗姆族(亦称吉卜赛族)、日耳曼族和乌克兰族,其余民族为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鞑靼等。官方语言为罗马尼亚语,主要民族语言为匈牙利语。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罗马天主教等。
【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人口193万(2006年1月)。布加勒斯特位于罗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宛若青翠的玉带从西北穿过市区。整座城市掩映在白杨、垂柳、菩提树之中,到处绿草如茵。布加勒斯特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有机械、冶金、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工业。 平均气温1月为-2.9℃,7月为23.7℃。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41个县和1个直辖市(首都布加勒斯特),县下设市、镇、乡。各县名称如下:阿尔巴、阿拉德、阿尔杰什、巴克乌、比霍尔、比斯特里察·诺色乌德、博托沙尼、布拉索夫、布勒伊拉、布泽乌、卡拉什·塞维林、克勒拉希、克鲁日、康斯坦察、科瓦斯纳、登博维察、多尔日、加拉茨、朱尔朱、戈尔日、哈尔吉塔、洪尼多阿拉、雅洛米察、雅西、伊尔福夫、马拉穆列什、梅赫丁茨、穆列什、尼亚姆茨、奥尔特、普拉霍瓦、萨图·马雷、色拉日、锡比乌、苏恰瓦、特列奥尔曼、蒂米什、图尔恰、瓦斯鲁伊、维尔恰、弗朗恰。
【简史】罗马尼亚人的祖先是达契亚人。约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奴隶制国家。公元106年达契亚国被罗马帝国征服后,达契亚人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罗马尼亚民族。14世纪先后组成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3个公国。16世纪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1859年,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多瓦公国合并,称罗马尼亚,仍隶属奥斯曼帝国。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告国家独立。1881年,改称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宣布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至此,罗马尼亚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二战期间,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8月23日,罗举行反法西斯武装起义。1945年3月6日,罗成立联合政府。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易国名为罗马尼亚,定国庆日为12月1日。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加入北约。
希特勒为什么打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苏联当时本身也在行动了,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看来在那个时刻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总之,纳粹进攻苏联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迟早是要打的。
1939年的苏芬战争后,苏联就已经决定对军队进行改革了,由于大多数 能干的的指挥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迟缓的。但是德国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对德军是不利的。
希特勒骨子里最恨的是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政权、斯拉夫人、犹太人,所以他早在法兰西战役结束以后,就打定要进攻苏联的主义了,要不是邱吉尔态度强硬,不列颠空战都不会存在。希特勒知道,打败英国,只能将其殖民地拱手让给美国和日本。
在占领波兰东部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而这正是对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